连载《难忘北大荒》之六——全桂芹

2016-09-17
全桂芹
219


(1)牢记入党誓言——纪念建党95周年有感

1972年7月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做为新党员,在连党支部的精心安排下,面对鲜红的党旗,举手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几天前的一天,党支部书记史玉田和组织委员张美坤找我谈话说:"经党小组推荐,征求群众意见,和你多年对党的正确认识,自身努力,党支部研究决定,同意你做为7月1曰重点发展对象,并把大红的入党志愿书交给我,让我填写,待填写后,召开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然后报团党委正式批准(那时入党沒有预备期)"。

我当时的心情无比激动,连忙说:"感谢党组织对我几年来的培养教育,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党员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团结同志,共同进步"。

不久,团党委任命我为一连副连长,一年后,改为副政治指导员。从那以后,我和党支部其他成员一起,在党支部书记史玉田、连长肖荣的带领下,在这个29团条件最差、最艰苦的连队,同农场老职工、老垦荒战士、复转官兵、还有各地知青战友一起,同甘共苦,艰苦创业,为连队的各方面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工作需要,1975年9月,我调到17连任副政治指导员,在17连工作了三年零6个月后,1979年3月,又调到了农场商店任副经理,门市部主任。

多年来,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沒有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党的基层干部,要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坚守党的信念,牢记入党誓言!

(2)我最熟悉的人一一 肖 荣

我最熟悉的人是兵团时期我们的老连长肖荣同志,我跟他共事整整5年,现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原来,我就认识肖荣,那是在光荣榜上,但真正了解他,还是1970年他从八连调到一连开始的。到连队的当天晚上,我们召开了欢迎大会,他给我的第一次印象至今还清楚地记得。

他是个高个子,身体稍瘦,腰版很直,走路总是显得很急,好像有什么事一样,眼睛不太大却很有神,讲起话来嘴角稍歪,嗓音洪亮、利落,语言不多,有份量,习惯于右手举过头顶这样的动作,具有号召力地给职工讲话,他说:"我从先进连队调到了后进的大连队,刚来乍到,首先是向同志们学习,虽然一连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但我是个党员,党委派我来就是让我跟同志们一起战天斗地,白浆土上闹翻身,尽快改变连队面貌,为国家多做贡献"。他的话音刚落,立刻赢得一片热烈的掌声。当时,我坐在台下心想这个连长说话挺干脆,办事也利索,今后能否是我们的好带头人,就得看行动了。

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的连长不愧是党的好干部,职工的好带头人。

由于工作需要,我调到连部担任副连长工作,和他接触的时间更多了,我们几乎每天都得"碰头",利用睌上时间开会,研究连队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会上连长心情是很焦急的,他激动地说:"我们连队群众都是好群众,现在关键是看我们干部的决心和行动了,我们要在开花山下大干一场",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干部的拥护和赞同。

记得,在实行连队总体规划时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连长带领我们大小干部15人,走遍连队各个角落,最后决定,在开花山下建一座中型水库,先解决水的问题,受益后,下游可种水稻,水库可养鱼,天旱了可引水灌溉。决心一下,当年破土动工,人、机、畜齐上阵,连长带领大家一块干,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宽400米比较壮观的水库展现在人们面前,连长亲自命名为开花山水库,从此,农业大打翻身仗的缺口就从这里打开了。

随着而来的就是第二件大事,在白浆土上改良土壤。为了尽快打翻身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连长决定当年改良100垧土地。他亲自组织机务人员连夜改装推土铲,并亲自驾车到荒甸推草筏,白天晚上机动车齐上,往地里拉土,并动员积肥一千多吨,是全场积肥最多的连队。在改造土地的同时,又种了30垧地的防风林带,辛勤的汗水带来了可喜的成果,土壤改造完成了,连长建议在100垧土地上试种两样作物,种50垧小麦,50垧大豆,由于土壤进行了更新改造,农家肥及时下了地,又按时播了种,种完又进行了灌溉,所以第二年就获得了收成,50垧小麦平均亩产450斤,个别地方可达500斤,50垧大豆平均亩产达200斤,从后进连队一跃跨入先进的行列。全连干部、职工、家属看到了连队的可喜变化,无不称赞地说: "我们来了一位好连长"。

肖连长经常在干部会上说:"我们所干的一番大事业,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不能光看到眼前的既得利益"。当他讲到关键时刻时,又会习惯地站起身来,把手举过头顶,显得很激动,本来稍歪的嘴似乎歪的更厉害了。

肖连长不仅这样要求我们,他自己更是把全部精力用于连队建设,哪里有困难他就会在哪儿出现,起早贪黑,始终如一,沒睡过一宿好觉。特别是到了农忙季节,连长是机务出身,整天和机务人员在一起,为了抢农时,发挥机械高效率,有时到了节骨眼上一连几天不睡觉。麦收、秋收顺利完成了任务,可我们的连长累病了……。由于积劳成疾,连长得了严重胃病和神经衰弱,可他硬是不肯休息,吃完药还是坚持和职工一起战斗。

连长的无声命令,也带动了我们其他干部,我们都能以连长为榜样,群众身上有多少汗,我们身上流多少汗。由于连长工作成绩显著,七二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他更有信心地工作了,他和干部群众的心贴的更近了。干部群众也时时在关心和爱护我们的连长,当连队、干部、职工得知连长家经济困难,又有一个瘫痪的女孩时,悄悄给连长凑了80多元钱做路费让他外出治病,多么好的群众啊,我们的连长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何止是80元,这不明明是我们的党心、民心的具体结合吗?还有什么能高过它的价值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连已换了很多届领导班子,我记忆中的往事有的已忘掉,但唯独老连长的高大形象时时在我脑海中出现,从根本上来说,他究竟留给我们些什么呢?我觉得,他留给我们的是无价之宝,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老连长!   在往事记忆中,你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熟悉、最尊重的人。

(3)迎新人

1970年5月,一连又迎来了一批小天津知青,我还隐约地记得是傍晚的时候,我接到了连部的指令,迅速赶到办公室门前,帮助新来的知青卸车拿东西,知道他(她)们是远离大城市,远离父母,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兵团屯垦戍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小青年,我们从心里乐于接待这些年轻的兵团战友。

我们当地小青年组成了一个班的人员,箱子由两个男生抬,女生拿手提包和一些小物件,不到半小时,我们就把东西搬到了各自的宿舍,然后进屋帮助往木架上放东西,帮助铺行李。我清楚地记得,我用一把镰刀把一个女青年带来的木箱上梱扎的很结实的草绳迅速割开,然后打开箱子,把里面的工具箱先拿出来,我一看,里面的工具真是挺全的,有锤子、板子、镙絲刀、一把大小不等的钉子,还有小刀锯,剪刀等,我心里想,她们还真是扎根边疆,上这过日子来啦! 她们的父母想的很周到。

基本收拾差不多了,我们又问寒问暖的安慰了一番,让他(她们)早点休息,我们就各自离去回家了。

我在想,明天以后,迎接他们的新的挑战即将开始了!

(4)送肥

1971年的冬天,有一天夜里上夜班,是往2号地里送玉米抓把粪的肥料,当时有我、张建元、马立盛、陈锦娟4人组成。刨完的粪块大小不等"老少三辈",大的只能用手捧,再大一点的只能两个人抬起来往车上扔,中间还需要有"烧火"的,这样三人一使劲,即安全又扔的准,小块和碎面用锹装溜缝,这样下来,一整车装的很实成,大概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终于装满了车。等车开到地里,我们打开车箱一看,哇!傻眼了,工具沒带,当时光顾装车忘带了,咋办?大伙一商量,干脆用棉胶鞋往下连登带踹吧,也只能这样了,结果大家七手八脚一顿忙活,终于把车卸完了。我们四个人相互对视,都会意地笑了。

虽然这样卸车很别扭也很累人,但我们还是咬牙坚持,把领导安排的送四车的任务默默干完了才下班。

(5)送饭

1972年10月的一天,正值秋收已基本结束忙于翻地阶段,我当时任一连副连长,吃过晚饭,我转到了食堂,看到大师傅和服务员正忙着给上夜班翻地的机务工人做夜班饭。听他们反映,3号地有一台东方红正在翻地,其他地号也有干活的,可人手不够,沒人往地里送饭,正犯愁呢,我一看这种情况,想了想就说"实在不行,我去送吧",他们说"你不害怕吗?有3里多地呢",我说:"沒事,我敢走夜路"。于是,我用屉布包了饭菜,又在道上捡了一根棍子拄着,打着手电筒,就出发了。

我这一路很熟悉,基本上是急行军,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就到了3号地头,等他们翻地过来 。当机车师傅看到我为他们送饭时,都很感动! 同时也为我捏了一把汗,我说:"沒什么,年轻力壮,跑点道怕什么,不用为我担心"。又过了半个小时,看着师傅们吃完了夜班饭,我们相互打了招呼,不一会儿他们就消失在繁忙的夜幕中,只有东方红的大圆灯在一闪一闪的。我赶紧收拾一下东西,就三步并做两步地往连里赶路。

我回到了家里,母亲还在等我,我就把情况说了一遍,母亲即埋怨又心疼地说:   "你这女孩子家家的,啥也不怕,真是个贼胆子"。

(6) 忆苦思甜

70年代初,二十九团一连曾经开展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忆苦思甜教育活动,按照团党委统一布置结合连队的实际情况,经连党支部决定,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一、开展忆苦思甜报告会

请来了四方台矿办公室的申士明同志和六井工人陈光华同志为全体干部、老职工、家属和兵团战士做忆苦思甜报告。

在报告会上,他们从不同的层面,揭露了解放前受"三座大山"压迫的苦难遭遇,和新社会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来作对比,讲到过去受的那些苦,他们声泪俱下,感动的台下哭声一片。讲到新社会翻身的热闹场面,台下也跟着热泪盈眶,心花怒放。每到报告会进入高潮时,我们的老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史玉田同志就会代表一连全体职工给他们佩戴鲜红的毛主席像章给予鼓励,使报告者得到精神上的很大安慰。第一阶段的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全连上下一起吃顿忆苦饭。

连党支部要求炊事班和部分家属去山边,路旁挖无毒的野菜,又弄了一些榆树叶回来,把野菜洗干净再用热水焯一下,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蒸成窝头,并要求职工家属回家自己做忆苦饭,必须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吃食堂的,每人两个窝头。这样一来,着实地让大家做了一次亲身体验,回味一下过去,更加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唱忆苦思甜歌曲。

连党支部专门组织人员选定了“不忘阶级苦”这首歌;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愁,千头万绪涌上了我心头,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心头......。歌一共四段,专门请人在全连大会上教唱,带着阶级感情去唱,不但要会唱,而且歌词都要熟背下来。通过这项活动,全连干部、职工、家属和兵团战士牢记了阶级苦、民族恨,激发了无产阶级革命斗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用文艺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连党支部专门指派人员到双鸭山市群众艺术馆寻找素材,经过查找资料,最后选定了"一块银元"作为素材进行改编。一块银元讲述了劳苦大众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生离死别的故事,把他搬上舞台。

党支部要求连里的业余文艺宣传队要用七天时间赶排出来,我们小范围商量一下,就叫活报剧《一块银元》,共有七幕组成,那时连队各大城市知青都已到齐,加上当地小青年应该说物色剧中人物扮演者不成问题,很快我们就敲定了剧中人。

父亲的扮演者:   王海峰

母亲的扮演者:   全桂芹

女儿的扮演者:   李玉婕

弟弟的扮演者:   刘琼

地主的扮演者:   刘忠雨

管家的扮演者:   朱铁良

群众演员若干人。

接下来开始琢磨场景,如:第二幕是在破庙里,要有从高墙窟窿透进一道光线,显得阴沉,这个道具由机务工人杨殿贵想出的办法,就是把东方红上不用的旧灯接上线挂在墙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就是庙里要有佛像,上海知青周国英就用毛笔在一大张白纸上画了佛像挂在墙上,大家一看,还行。穿的道具自己分头来解决 。

我们认真地进行排练,有一幕是全家在庙里避难,地主带着狗腿子闯了进来,硬要拉女儿去他们家抵债,父亲以理俱争被地主当场开枪打中,他们趁机把女儿抢走了;母亲和弟弟悲伤地扑过去,扶起奄奄一息的父亲,父亲慢慢地从衣服兜里掏出了一块被枪穿透眼的血淋淋的银元,交给了母亲,告诉她一定要把孩子拉扯大,长大成人为他报仇......,然后就含冤死去了。还有高潮的一幕,女儿不受欺辱,被逼而死,被灌了水银给地主家陪葬,母亲看到一动不动的女儿顿时傻了,然后就悲疼欲绝地扑了上去,跪在了女儿面前诉说着......;后来,她抱着弟弟,也悲伤过度地离去了,乡亲们含着眼泪救起了弟弟。为了使剧情更进一步深度,我们找了唱歌比较好的北京知青兰宁,把样板戏芭蕾舞剧《白毛女》选段引用过来:"霎时间天昏地也暗,爹爹......,你死的惨!

这个《忆苦思甜》剧,共演了二场,虽然演技不是很高,但做为连队水平是可以的,最起码他用朴实的感情,在连队的氛围内演出了爱和恨,做到了台上悲伤、台下落泪,达到了教育效果。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演完剧回到家里,我母亲认真地跟我说:“桂芹,我也去俱乐部看你们演出了,看到完我一直在擦眼泪,这个剧太苦啦!”听完了母亲的话,我只有一个感觉,挺有成就感的。

通过这次连队开展的《忆苦思甜》教育活动,我和我的战友们,始终都沉浸在极大的工作热情之中。现在想起来,仍是记忆犹新。

(7)老连长、我们永远怀念您一一2023.2.6

2月3日上午,得知肖荣老连长不幸病逝的消息,心情很沉重,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痛失了一位好连长、好兄长。不由得想起好多往事,就好象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肖连长之所以受到干部群众的拥戴,是因为他心中有一团火,一种忘我的革命精神,全身心的投入,下决心要带领职工群众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尽快改变连队落后面貌,他带头吃苦,以身作则,身上充满着正能量。功夫不负有心人,肖连长同其他党组织成员一起,带领职工战天斗地,白浆土上闹翻身,玉米抓把粪种植,改进机械种植,提高效力,全连组织动员,修建开花山水库,组织人力上山打石头,修建房屋,水泥晒场,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副业生产等。几年的不懈努力,连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大家的脸上有了笑容,都说: 我们来了一位好连长。

70年代后期,因工作需要,肖连长调到团部工作,后任劳动服务公司经理。

老连长虽然去世了,老一连也因地质原因早已搬迁,但他在一连的土地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已深深印在职工群众的心里。同时,他也是知青战友的贴心人,每当知青返回第二故乡,只要老连长知道,都会迎来送往,很是亲切。由此,2015年,老连长受邀来到北京参观访问,京津知青欢聚一堂,迎接老连长的到来,其乐融融! 还有北戴河聚会,回农场第二故乡聚会,老连长都会积极前来与大家共享喜悦。

老连长身上所体现的高贵品德,已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职工群众在改革创新,不断致富的路上继续前行。

老连长,您好好安息吧! 我们一定以您为榜样,化悲痛为力量,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