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之旅
(一)
我们北京知青三人在8月3日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四十二年了,农场会有什么变化吗?那里的乡亲们还在吗?带着一连串的问号,火车飞驰而过,经过一天一宿的奔波,在佳木斯站停了下来,原来狭小的火车站变成了宽阔,敞亮的两层大厅,在锦荣姐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岀了站台,外面一下凉爽的风吹得我们非常惬意,那湛蓝的天空,朵朵飘浮的白云,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是夏季避暑圣地,让我们从北京的四十度高温,一下子到了二十几度的气温,让人舒服无比,在佳木斯到双鸭山的高速公路上,近一小时奔波,又在淑敏,雅君,鲁月英,洪烈等人先头部队的指引下,很顺利地到达了农场宾馆,这哪里是我四十二年前的团部,一切都变了,远处的山也看不见了,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掩盖住了,而且楼房规得很好,错中交替,一排排商铺在街面,什么超巿,药店,饭店,各种经营店铺围绕着场部周围,买东西,购物,看病,全都很方便,这和大城市有什么区别,我们简直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农场的人们,看见我们的到来,穿上很时尚的时装来欢迎我们,大家在一起互相问候,互相攀谈,分不清你是上海,北京,天津,当地的,让我们一下子溶入到农场这个大家庭,我们三人仰天长叹,农场,我的第二故乡,我们来了……
(二)
在一连活动快结束时,我们十五连的十个知靑回到了十五连,还是那条熟悉的路,陌生又熟悉,没有什么变化,估计平常还是土,雨天还是一身泥,迎在眼前的是一片片玉米地,郁郁葱葱,正是玉米拔节时候,我们走进了当地职工崔萍家,家里的房子巳经是高大的砖瓦房,塑钢窗户取代了传统的松木窗,屋里明亮,南北通透,干净无比,崔萍和她的女儿已经准备了一桌子饭菜招待我们,让我们感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估计崔萍拿岀了家里所有储存货来招待远方的客人,四十二年了,我看到了十五连的变化,人们也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大部分人都居住在场部里,住进了楼房,承包着土地的人们开着电动车,摩托车来地里看护,下午再开着车返回场部,他们和原来根本的区别在于,农场职工城镇化了,我看着崔萍家的墙上挂着一张黑白照片,那照片不正是崔萍的丈夫,李大哥吗?崔萍看我注意着这张照片,对我们说,李大哥在前阵因患肺癌去世了,我心里一阵阵心酸,崔萍是忍受着多么大的悲痛,给我们做的这顿饭哪!
饭后,我和原上海知青张家驷看见有位八十岁的老太太柱着拐杖,在路边张望,我和家驷迎上前一看是十五连黄会计老伴,她看见我们竟然认岀了我们,记得黄会计是四川人,黄会计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后来集体转业来到了北大荒,也可以说是光荣历史了,前几年黄会计因病去世,他的老伴每天就柱着拐杖,在村口的路上张望,可能是期待着黄会计回来,或许盼着在外地打工的儿子能回来,我的心里也是一阵酸楚,我和家驷把老人搀扶到家中,她如今和小儿子一块儿生活,其余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我们安抚着黄会计的老伴,走到村里,村里没有几户人家,只是留有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在看守着这片土地,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是偏僻,寂寞,冷清,孤独,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十五连,年轻人能岀去的都已经远走高飞,在外面施展才华,留在村里的成了留守老人的天下,他们时刻期聁着远方儿女,能够回家看看他们,这就是唯一的念头。
(三)
在到达农场的第二天,由场部委员会和返乡知青,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场部现任领导及退休的领导,都做了报告,每个领导激情四射的言语,肯定了知识青年在六十年代末,由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佳木斯等地的知青,来到了北大荒,在这里撒下了青春汗水,泪水,辛勤的开垦着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听了心里也感到热乎乎的,起码证明,现任领导没有忘记我们,退休的老领导也没有忘记我们,这片淳淳的黑土地,永远是我们惦记的地方。
在最后的讲话中,又给我们讲了农场根据上级精神招商引资,依靠农场的良好投资环境,引来双鸭山市矿业集团,在农场建成了,集旅游,休闲,娱乐,会议,酿酒,养殖,农业观光等诸多项目为一体的(巍谷生态园),我们听了非常的高兴,我们愿我们的第二故乡越变越好。
四十多年的风箱雪雨,四十多年的岁月如歌,我们已经高兴地看到双鸭山农场,创造出的壮丽诗篇。我们晚上走到双鸭山农场的文化广场,真是丰富多彩,有拉二胡的,跳交谊舞的,读书看报的,打扑克的,下象棋的,扭大秧歌的,各种文艺节目应有尽有,展现了一副和谐美好的新画卷。
我们为第二故乡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感到享受到同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