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团一连是我一生中最深的记忆。1958年,我舅舅从洛阳部校转业开垦北大荒,我父亲随军支边一起来到农场,六零年三月份我随家搬迁到了农场一队,那时我才六岁半。从那时起我就在这个地方长大、上学、参加工作还结识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乡的兄弟姐妹们,并缔结了永恒的不解之缘。
六八年随着佳木斯知青的到来,先后就是哈尔滨、上海、天津、北京的知青,一连这个小村庄从此热闹了起来。淳朴善良的本地人,特别是孩子们,听着各地的方言,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喜欢知青,欢迎知青的到来,知青们给我们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我们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在校的学生们,他们有了真正懂得知识的老师,(原来的老师好多小学都没毕业)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从此一连人有了希望和梦想。
一开始我们本地人看不惯城里的人,嫌他们毛病太多,讲究多太娇气,(每天要洗澡,干活怕太阳晒)可是到后来,不论是知青,老职工,本地知青和孩子们都融为一体,不分你我,成了一个连队的人,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白天一起劳动,欢歌笑语,晚上在一起吃饭聊天。下地干活,互相帮助,你帮我一锄,我帮你一镰。在晒场上,怕下雨淋湿了我们共同收获的粮食,全体职工一起抢场。我还记得,一次在产地时,刘忠禹边产地边讲的笑话(老屯),还记得,男生们在地里吃饭比着谁吃的馒头多,还记得班长吴振花,马秀霞带我们学扭秧歌……。
多年来,我们本地知青与大城市来的各地知青从相识到相知,共同劳动,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相濡以沫、携手共进为连队建设的同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